第(3/3)页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四句诗咋听起来,平淡无奇,没有一点色彩和情感。 牛尔吟得很慢,像是一边想着,一边往外一个字几个字地吐着。 五位老师的神情变化,也由平静而渐渐精彩起来。 四句诗,一波三折,妙趣无穷。 松,暗喻童子老师的风骨。 问者峨冠博带,自然不会是山中之人。 由都市而进深山寻人,被寻之人一定不同凡响,至少在寻者心中应该是这样子的。 有趣的是,告诉你老师已经采药去了,你还要问去哪采药,显然是远道而来不甘心就此扑空。 在山中……终于有了可寻之处。 云深不知处,又把你扔进了彻底失望的深井里。 至于有松之风骨的人,为何要隐居深山。 至于城里的这个峨冠博带,又为啥要踏破铁鞋深山寻访,深层原因自然各有理解领悟。 山水画撤下,换上了一幅摄影作品。 是一幅牛尔从未见过,甚至是连类似的作品也没见过的摄影作品。 牛尔看了半天,越看越觉得,这个摄影师实在是太厉害了。 构图好,细节好,重中之重是,这个瞬间抓的特别好。 一个瘦骨嶙峋的年老乞丐。 开花帽子,打结的烂衫。赤身露体,木瓢倒挂,半倚在一个朱门前的墙角。 一手扬着一副竹板,一手拎着一根打狗棍。 张着大嘴吧,貌似正在唱什么竹板歌谣。 夕阳一抹残红照在朱门门楣之上。半开的朱门有半颗人头露出来,他身后有一条黑狗正作势要扑出门来。 老年乞丐貌似站都站不稳,却仍然半靠在墙角,打着竹板唱着歌,想以此换点果腹的吃食。他浑浊的目光望向天空,眼神里仍有希望的光。 即便饿死,只要残存有一点点力气,他也要凭本事换来吃食,而绝不会纯粹的躺下乞讨。 牛尔在凝神看着这幅摄影作品沉思的时候,章教授悄悄责怪那个助手,你怎么把这副作品拿来了……他才十八岁,对夷州的历史能知道多少? 牛尔看着看着,心里就很心疼这位老年乞丐。 却又有一种东西,让他非常感动。让他非常钦佩这位老者,甚至是敬仰。 牛尔对夷州的历史了解虽然不多,但从朱门建筑的一些细节上看,这幅摄影作品显然是夷州近现代时期的一幅写实摄影作品。 又是四句诗,缓缓而出。 饭囊傍晚盛残阳 歌板临风唱晚秋。 双脚踢翻尘世界 一肩挑尽古今愁 记住本站网址,,方便下次阅读,或且百度输入“ ”,就能进入本站 第(3/3)页